褚鹏飞

 
姓    名:褚鹏飞
学    历:博士研究生
职    称:副教授
院 系 部 门:植物科学与技术系
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联 系 方 式:0635-8239961
Email: chupengfei@lcu.edu.cn

个人简介

褚鹏飞,男,山东安丘人,博士(后),副教授,植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20079月至20106月于山东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07月至20136月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生态学博士后研究。20136月入职聊城大学农学院。


教学工作

主讲《生物化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学》、《专业英语》。讲授课程《生态学》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获评为聊城大学第三届“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

1.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2. 油用牡丹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节水灌溉下小麦水分来源转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及其地下生物学机制。

2.山东省教育厅基金:赤霉素处理促进转色期夏黑葡萄果实膨大机制的研究。

3.聊城大学校级课题:施氮和遮荫对油用牡丹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代表性成果

(1)P Chu, Y Zhang, Z Yu, Z Guo, Y Shi, Winter wheat grain yield, water use,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sation under tillag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6, 193:43-53

(2)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物学报,2012,38(6):1051 ~ 1061

(3)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3954 ~ 3964

(4)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许振柱,小麦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花后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691 ~ 2698

(5)褚鹏飞,王东,张永丽,王小燕,王西芝,于振文*,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9,42(41):1306 ~ 1315

(6)褚鹏飞,于振文*,王小燕,武同华,王西芝,灌水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物学报,2009,35(2):324 ~ 333

(7)褚鹏飞,于振文*,张玉芳,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7,1:57 ~ 58

(8)杨婧,褚鹏飞,陈迪马,王明玖*,白永飞,放牧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14,38(2):188 ~ 200

(9)孟维伟,褚鹏飞,于振文*,许振柱,灌水对不同品种小麦茎和叶鞘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487 ~ 2494

(10)王小燕,褚鹏飞,于振文*,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应用生态学报,2009,15(5):992 ~ 1002

(11)杨振晶,褚鹏飞*,张秀省,吕福堂,我国油用牡丹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15,21:201~204

(12)杨振晶,张秀省*,褚鹏飞,牡丹开发应用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15,16:184~187

(13)Dima Chen, Junhui Cheng, Pengfei Chu, Shuijin Hu, Yichun Xie, Indree Tuvshintogtokh, Yongfei Bai*. Regional-scale patterns of soil microbes and nematodes across grassland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soil, and plants. Ecography, 2015, 38(6): 622-631

(14)Dima Chen, Jia Mi, Pengfei Chu, Junhui Cheng, Lixia Zhang, Qingmin Pan, Yichun Xie, Yongfei Bai*.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Landscape Ecology, 2015, 30(9), 1669-1682